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物理教材

点击数:326 | 发布时间:2024-11-30 | 来源:www.ruanmeimofang.cn

    高中一年级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以后决战高考考试取胜的重点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以下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物理教材》,学习路上,智学网为你加油!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物理教材


    1、教学目的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置这种问题的办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愈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置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愈加全方位、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以后可以运用功和能的看法剖析热学、电学常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要紧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2、重点、难题剖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学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看法,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字。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问题,需要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知道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定义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止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题,也是中学习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题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

    3、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4、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考虑。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怎么样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什么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需要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很多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比如从车站开出的汽车、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剖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是什么原因:从车站开出的汽车机械能增加,是因为牵引力对汽车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降低,是因为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哪些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大家依据已学会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常识,剖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水平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用途,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剖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依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剖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总结学生剖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依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

    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况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对W外=E2-E1进一步剖析可知:

    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括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愈加常见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水平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行车速度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需要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考虑与剖析:

    怎么样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的不同之处?

    总结学生剖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地方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剖析了解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需要,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紧不同。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地方P时,它的动能降低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剖析考虑:

    运动过程中,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了解这类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率关系?

    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怎么样?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总结学生剖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因为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率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依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了解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因为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剖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虑题:

    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5、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功和能是不一样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况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况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可以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维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一直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6、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置应依据学生具体状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未必需要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仅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知道即可。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物理教材

    学习计划:

    1.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原因。

    3.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与大小和方向。

    4.理解大静摩擦力。能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大静摩擦力的定义。

    学习难题:

    1.正重压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断定。

    主要内容:

    1、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大家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妨碍有哪些用途,这就是摩擦,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力大家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用途。

    2、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妨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用途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成效是有重压产生。重压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用途力,也叫正重压,重压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常识判断有无重压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妨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定义,“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地方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地方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不是肯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重压成正比F=μFN

    ①重压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重压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重压,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觉得物体对支承面的重压的大小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率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一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状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有哪些用途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的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

    2.重压FN的值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3、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妨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维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譬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假如接触面光滑.没静摩擦力,则因为重力有哪些用途,物领会沿斜面下滑。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